HumanitarianAgenda
人道議題

大型疫情中的人道工作

2020-04-20

文:香港紅十字會人道教育中心

在大型疫情中,醫療服務及物資需要固然是必須優先滿足的一環,然而從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下稱「紅十字運動」)的前線經驗可見,疫情導致人們過分恐慌與歧視可能帶來負面影響,並衍生很多人道問題。因此,在疫情下的人道工作不止救人治病。下文將分享紅十字運動在當中的工作。

利比里亞紅十字會的義工穿著防護服進入一名因伊波拉病毒而病逝者的家,以適當處理其遺體。(©IFRC/Victor Lacken)

疫情之中:衛生知識、過份恐慌與歧視

一般民眾未必充分掌握醫學知識,當疫情爆發並衍生過分恐慌與歧視,可以癱瘓整個社區運作,令抗疫變得困難重重。以2014年利比里亞的伊波拉危機為例:

1. 部分疑似患者因害怕遭社區歧視而隱瞞病情,令個案難以追蹤到兩名接觸者,增加控制及估算疫情的難度

2. 患者確診後,家人因恐慌而不願伸以援手,甚至將患者趕走。他們流落街頭,最後甚至曝屍街上,反助長病毒傳播
3. 社區互相猜疑,人們因恐懼病毒會透過血液傳播,臨盆孕婦乏人援助

4. 醫護被認為有較高感染風險,遭社區歧視及杯葛。不少醫護因無法承受社區的歧視及壓力而辭職,令抗疫工作更見嚴峻

由此可見,恐慌與歧視或導致疫情更難受控。
 

疫情之後:「病患」不等於疫情結束
疫情會有終結的一日,恐慌與歧視造成的破壞卻會持續。再以利比里亞伊波拉危機為例,即使在疫情過後,仍存在很多歧視的情况:

1. 康復者回到社區後被朋友絕交、遭鄰居恐嚇逼遷

2. 沒有人願意碰康復者的錢,他們因而買不到東西

3. 康復者被拒絕使用公共設施

上述疫症康復者面對近乎被整個社會「拋棄」的情况,實在極度難受和痛苦。社區歧視對人所造成的心理傷害是不能忽視的問題,「零病患」只是疫情進展的過程,當人與人的關係回復原貌,疫情才真正結束。

2014年伊波拉疫症期間,馬里紅十字會籌備電台節目,鼓勵社區對話。(©IFRC)

伊波拉疫症期間, 紅十字運動在布基納法索提供健康和衛生教育(©IFRC)

應對過分恐慌與歧視
為有效抗疫,除醫療服務外,人們必須考慮實際情况,採取不同的社區教育方法應對各階段的需要。續以利比里亞伊波拉危機為例,紅十字運動曾動員義工在疫症期間走入社區,由電台播放以至逐家逐戶講解,宣傳正確的防疫資訊;在疫情消退後,則聯同當地歌手與康復者推出合唱歌曲Let Us Live Together Again。因應每個地區的文化、科技情况,紅十字運動的社區教育工作會以音樂、話劇、流動影院、社交媒體等不同方法與渠道展開,以幫助受災地區完成社區恢復的最後階段,也是重要一步——使社區群眾回復互信。

香港紅十字會臨牀心理學家張依勵(白衣站立者)為利比里亞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Liberia)工作人員提供心理支援培訓。(©香港紅十字會)

香港紅十字會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工作:(截至2020年4月14日)

1. 向弱勢社群派發近4.6萬份「防炎包」(內含14個口罩、 1支酒精搓手液、2包消毒濕紙巾、2片酒精抺手紙、一份健康教育和情緒管理單張)

2. 向受檢疫人士提供緊急物資

3. 向公眾傳遞有關個人衛生及環境衛生的常識

4. 向公眾傳遞在抗疫中處理情緒的方法

5. 提供「健談健問」社區健康教育熱線服務及Shall We Talk心理支援服務

5月8日(因《通通識》每版無日期,故我們一貫做法是在文中寫確實日期,而不用「昨日」、「去年」等,請諒)是世界紅十字日,希望社會各界繼續支持國際紅十字及紅新月運動的人道行動,包括在各地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工作。詳情請瀏覽www.redcross.org.hk/tc/ncov2019.html

香港紅十字會職員(右)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向獨居長者、長期病患長者及其照顧者、低收入者等弱勢社群派發防炎包,並教育他們預防感染及個人衛生的常識。(©香港紅十字會)